文殊菩薩獅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文殊菩薩獅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法鼓文化編輯部寫的 文殊菩薩50問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佛學大辭典/師子座-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也說明:探玄記三曰:「總依智度論佛為人中師子,佛所坐處,或床或地皆名師子座,又坐此座說無為師子吼法,是故亦名師子座。」又文殊菩薩以乘獅子為通例,其意亦 ...

南華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李芝瑩所指導 徐瑜的 《四大菩薩圖文書》之詮釋研究 (2020),提出文殊菩薩獅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四大菩薩、繪本研究、圖像詮釋、故事改編。

而第二篇論文亞洲大學 數位媒體設計學系 陳俊宏、李新富所指導 湯博雲的 泉州開元寺多元宗教文化共融之圖像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泉州開元寺、多元宗教文化、圖像融合的重點而找出了 文殊菩薩獅子的解答。

最後網站文殊菩萨的宝剑、经书和狮子,有怎样的寓意? - 知乎专栏則補充:众所周知,文殊菩萨的坐骑是狮子。但是,不要简单的把这头狮子理解为早期猫科动物进化的成品,这头狮子大有来头。故宫的太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文殊菩薩獅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文殊菩薩50問

為了解決文殊菩薩獅子的問題,作者法鼓文化編輯部 這樣論述:

認識文殊菩薩,學習文殊的法門與經典, 與古佛相遇,你一定會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文殊菩薩為古佛再來、七佛之師。他發願,若有任何一尊佛,非因他的接引與護持而成佛,他自己便不成佛。因此他為眾生捨佛位,重入娑婆世界,甚至退居為佛陀座下的弟子。   將文殊菩薩當成「文昌帝君」、「孔子」來祈求,僅是停留在求取考試上榜、求職順利,實在可惜,這些都只是人生一時的小考驗。   文殊智慧的可貴之處,除了世學的才智,最重要是能幫助眾生破除無明煩惱,不再隨業報輪迴,獲得真正的大智慧、大自在,這才是通過人生終極的大考驗。   # 修持文殊法門,可得六種智慧   1. 速慧:見一字可知多達百種內義。   

2. 深慧:目光獨到,見解精闢。   3. 廣慧:擁有多方面的智慧,並運用自如。   4. 說法慧:善於講解經典,極為善巧,容易理解。   5. 辯法慧:精於辯論法義,口才流暢,辯答無礙。   6. 撰述慧:具有寫作法義論著的妙筆。  

文殊菩薩獅子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敦煌石窟是佛教藝術的寶庫,更被譽為「中世紀的百科全書」。2014年香港文化博物館首次與敦煌研究院合辦「敦煌 — 說不完的故事」展覽,廣受歡迎。這次我們很榮幸可以與敦煌研究院再度合作,透過數碼化保護技術的成果,結合敦煌出土文物、石窟藝術和嶄新的多媒體節目體驗,帶領觀眾深入認識敦煌文化的內容,細味佛國世界和平凡眾生的故事。科技在文物保育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敦煌研究院在數碼影像紀錄、三維信息提取、虛擬現實重現,以至透過互聯網和多媒體節目作推廣方面,都是內地博物館界的先驅,而且取得了顯著成績。是次展覽有超過100組展品,透過西魏時期極具代表性的285窟、以數碼技術展現的虛擬洞窟和莫高窟第61窟「五臺山圖」壁畫、文物文獻、多媒體互動裝置及影音節目等,全方位介紹敦煌的歷史和藝術內容。展覽期間,本館將於一樓聚賢廳展出敦煌音樂文化相關的展品。
莫高窟第285窟位於九層樓以北,西魏開鑿,中唐、宋、西夏、元重修,窟內北壁有西魏的大統四年、五年(即公元538、539年)發願文題記,說明此窟建於此時。它是莫高窟最早有紀年的洞窟,也是早期內容最豐​​富的洞窟。窟形呈平面方形,覆斗形頂,西壁開3個圓券龕,南北壁各開4禪窟。前室西壁門上為第286窟、門北為第287窟,甬道和前室壁畫為五代重繪。西壁主龕內塑坐佛一身,脅侍菩薩兩身,兩側龕塑結跏坐禪僧像。北壁四禪窟內畫有禪僧像;窟頂四披繪飛天、雷神、飛廉、朱雀、烏獲、開明、伏羲、女媧等,邊沿畫山居禪僧像35身;西壁龕外畫供養菩薩、諸天、神將、力士;南北壁壁畫上下分段,各段分組,各自內容獨立,但又有總體佈局:上部畫伎樂飛天12身,奏樂或散花,飄逸多姿,氣韻生動;下方一橫幅故事畫《五百強盜成佛》,畫有戰爭、受審施刑、剃度等場面,為我們提供了古代兵器、刑法、建築、服飾等形象資料;中部畫佛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下部畫藥叉。北壁上部畫說法圖八鋪,每鋪下方有願文和供養人,中部畫佛和菩薩。東壁門兩側畫觀無量壽佛,下畫供養人,並有願文榜題。所繪人物身體修長,俊秀,眉目疏朗傳神。繪畫技法上是西域藝術風格與中原藝術風格相結合,題材上包含了中國與印度的傳統神靈。因此窟開鑿於東陽王元榮任瓜州刺史之時,史載元榮曾在莫高窟造一大窟,故有專家認為此窟為東陽王窟。整個洞窟畫面紛繁複雜,但卻統一在“禪修”這一主題當中。
第61窟又名“文殊堂”。建於五代947~951年間,元重修,窟主曹元忠。覆斗形頂下方四角龕內,畫四大天王像,為五代洞窟的特征。東壁以及南北壁東側下方分別繪回鶻公 主、於闐公主、曹氏女供養人像。主室中心佛壇為背屏式馬蹄形佛壇,背屏上僅殘存主尊文殊所騎獅子像尾。此窟最有代表性的壁畫是西壁的巨幅五台山圖,這是敦 煌壁畫中規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圖,也是最大的全景式歷史地圖。此圖長13米,高3.6米,畫中詳細描繪了東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圓五百裡的山川地形 及社會風情。圖中所繪城郭、寺廟、樓台、亭閣、佛塔、草廬、橋梁等各類建築一百七十多處,是十分珍貴的古代建築史料。
博物館為參觀人士提供免費的導賞服務。除特別註明外,導賞服務毋須預約,歡迎到指定的集合地點即場參加。每團人數約20人,先到先得。有關惡劣天氣的緊急安排,請按此參閱詳情。如有任何查詢,歡迎致電2180 8180。
下午12時45分至1時45分及下午3時15分至4時15分(每日,博物館休館日除外)
下午12時45分至1時45分、下午3時15分至4時15分及下午4時30分至5時30分(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四大菩薩圖文書》之詮釋研究

為了解決文殊菩薩獅子的問題,作者徐瑜 這樣論述:

  四大菩薩信仰是大乘佛教中國化的重要特色。佛光文化出版的繪本系列當中,《四大菩薩圖文書》以白話文在綜合同類故事的基礎上以戲劇的方式重新改寫經典故事,並以手繪水彩技法呈現故事人物和場景畫面,創造出現代版的四大菩薩,方便人們從易懂的文字和生動的圖像當中管窺菩薩精神的全貌。  本論文第二章梳理四大菩薩從印度流傳到中國的整個歷史脈絡、名號由來、以及相關經典對於菩薩修行法門的描述來為整個研究提供完整的背景知識。第三章著重於《圖文書》的圖像研究,主要從創造詮釋學、圖像學以及符號學的角度對書籍的整體設計、色彩使用、構圖以及人物造型進行分析研究。第四章則是以戲劇學和敘事學理論,在講故事原文與原典和其他同類

故事進行互文參照,就故事內容的節選方式、故事結構的調整、故事情節的設置進行分析,最後系統歸納出四大菩薩利他的實踐必須透過善巧方便,而善巧方便又是在般若平等的空慧基礎上以四攝法來實現。  在圖像和文字改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筆者得出結論,因應時代審美心理的佛教藝術創作更能引發大眾的心靈共鳴,進而願意了解佛教圖像要傳達的佛法義理;契合當代人理解的故事改編才能加深人們對於菩薩精神的理解,並效仿他們,將菩薩行落實在生活當中。

泉州開元寺多元宗教文化共融之圖像研究

為了解決文殊菩薩獅子的問題,作者湯博雲 這樣論述:

摘 要泉州開元寺是典型的泉州多元宗教融合的載體,故本研究以泉州開元寺的多元宗教文化融合圖像作為研究對象,以歷史研究法進行文獻資料收集分析,結合田野調查法實地考察、搜集泉州地區多元宗教文化的圖像相關資料,通過實地考察、問卷調查、專家訪談、語義測試,確定對開元寺內的東西塔人物圖像、大雄寶殿回廊之建築構件:迦陵頻伽、十六邊柱,以及大殿台基石獅身人面像四個物件進行深入研究,並構建泉州開元寺多元宗教圖像符號系統。從圖像學角度,探究多元宗教融合圖像的三個層次意義,用圖像學解釋泉州開元寺符號的涵義,並用符號學理論分析泉州開元寺多元宗教文化各符號之間的融合。探討泉州開元寺多元宗教文化:即佛教、印度教、古基督

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用符號學系譜軸與毗鄰軸理論提出多元宗教文化融合的樣式分析符號間存在的關係,體現出泉州地區多元宗教文化融合特有的混搭風格。分析多元宗教文化的藝術特徵,提出開元寺內代表性的建築構件是由中國古代藝術家雕刻的,融多元文化形成的圖像樣式。深度分析泉州開元寺多元宗教文化共融是由佛教、印度教、古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融合,主要在寺內東西塔和大雄寶殿之十六邊柱、飛天、獅身人面像建築構件圖像上的體現。本研究主要結果發現歸納如下:一、深刻剖析東西塔圖像內涵,提出:(1)東西塔塔身的160幅人物雕刻與東塔須彌座的39幅佛傳圖其構圖特徵是宋代繪畫的顯著特徵:融入世俗生活。(2)西塔將80尊人物分

成三乘,第一乘:羅漢、長者、高僧;第二乘:尊者、大師;第三乘:菩薩。二、大雄寶殿之迦陵頻伽,用圖像學中的三個層次進行剖析其圖像的文化根源,將迦陵頻伽造型與其他宗教圖像進行類比得出:(1)大雄寶殿之迦陵頻伽形象在印度教中原本是布穀鳥的形象,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在敦煌與道家羽人形象相結合,創造出人頭鳥神的形象,其形象在敦煌壁畫中多次出現。在泉州開元寺中的火焰翅迦陵頻伽中國僅此一處。(2)火焰翅迦陵頻伽的翅膀造型借鑒泉州較為影響的摩尼教(襖教)中的祭司神鳥的翅膀形象,體現出對火的崇拜。(3)大雄寶殿24尊迦陵頻伽中,在規制上,鷹翅迦陵頻伽高於火焰翅迦陵頻伽;大雄寶殿之迦陵頻伽與甘露戒壇之飛天最

大區別在於翅膀,甘露戒壇之飛天是沒有翅膀的;另甘露戒壇的飛天手持樂器更加豐富,有南音、泉港北管的樂器。三、用圖像學的理論分析開元寺大雄寶殿後廊之十六邊柱上的雕刻工藝手法與印度現存的同類故事題材的進行對比,發現其融入了中國匠人精湛雕刻工藝、中國繪畫的哲理觀念,人物的圖像塑造上較為內斂,運用中國繪畫構圖上表現形式之大量留白,同時體現印度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性,提出十六邊柱雕刻出自中國古代匠人之手。泉州開元寺多宗教特有的混搭風格源於泉州多元宗教文化的積澱,各種宗教信仰都有其發展的空間,各宗教在泉州和諧共融,這是因為泉州人對文化所持開放態度。在中西方文化、多元宗教文化的影響下,泉州開元寺不僅具有多

元宗教圖像符號的運用、表現方式,它更是社會文化發展、經濟貿易繁榮的具體反映。就泉州歷史、宗教文化、人文藝術發展而言,它不僅提供有趣探索的研究方向,並對在地文化的傳播有著深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