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的故事 貧女 乞 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文殊菩薩的故事 貧女 乞 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健原,柿子文化寫的 覺悟者的一生:娑婆、度化、妙法、涅槃典藏佛陀合輯 和瓜生中的 日本眾佛解剖圖鑑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柿子文化 和楓書坊所出版 。

南華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李芝瑩所指導 徐瑜的 《四大菩薩圖文書》之詮釋研究 (2020),提出文殊菩薩的故事 貧女 乞 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四大菩薩、繪本研究、圖像詮釋、故事改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 張瑞德所指導 簡金生的 近代漢人的西藏觀:1912-1949 (2013),提出因為有 漢藏關係、西藏觀、喇嘛教、西藏佛教、封建農奴制、一妻多夫的重點而找出了 文殊菩薩的故事 貧女 乞 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文殊菩薩的故事 貧女 乞 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覺悟者的一生:娑婆、度化、妙法、涅槃典藏佛陀合輯

為了解決文殊菩薩的故事 貧女 乞 齋的問題,作者黃健原,柿子文化 這樣論述:

覺悟者的一生 跨越歷史長河300多年 歷清乾隆至嘉慶共15年的摹刻, 流佈最廣的佛傳圖文史詩!   ★乘象入胎、仙人占相、夜半踰城、六年苦行、魔女炫媚、成等正覺……看如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歷程。   ★觀菩提樹、龍宮入定、妙轉法輪、說華嚴經、布金買地、降伏六師……看佛陀教化有情世間。   ★醜女改容、火中取子、金剛請食、小兒施土、淨土緣起、燃燈不滅……看如來開啟眾妙之門的智慧。   ★請佛入滅、金剛哀戀、金棺自舉、法華妙典、聖火自焚、均分舍利……佛以自身涅槃,讓世人知道一切諸行無常之理。   ★源於唐朝,流傳千百年佛陀傳記中的經典之作。   ★清乾隆時,歷時15年精緻摹刻版刷,傳佈最廣的

佛教圖畫書籍。   ※流傳千百年,漢傳佛教的佛傳代表作品   〈釋迦如來應化事蹟〉全系列共四卷《娑婆》、《度化》、《妙法》、《涅槃》,計二百零八則故事,詳細記載了佛陀釋迦如來的生平故事。   此故事版本最早源於唐王勃所撰的《釋迦如來成道記》,之後歷經各朝代的增修潤補。   目前廣泛流傳的版本是清乾隆五十八年(一七九三年)和碩豫親王裕豐以明代刊本為底本,摹刻版印,歷時十五年刊成(由鎮國公永珊重撰繪製),此版本經文物專家鑑定,認為此書是存量極少的佛教古籍圖書,本系列即以此版本為底,期許能使現代人感受古人閱讀佛傳的韻味,另一方面,也讓更多對漢傳佛教有興趣者,能飽覽漢譯佛典之精萃。   ※全新

特出版本,不一樣的佛傳圖文史詩   集結70餘部佛教典籍中208則故事,完整敘說釋迦如來從入世出生到成道的歷程。   保留了古書的原始圖文,更加入了易於閱讀的白話文故事敘說。   每張圖均有簡要的說明,可進一步了解繪圖的意涵。   呈現局部圖,讓主題更明確,版面更活潑。   附上名詞註解,以說明文章的原始經文出處,補充原始經典故事內容,簡說相關的佛教專有名詞。   經典雕版畫作全新修整,鐫刻精美,形象塑造保留了古典韻味。   ※〈娑婆,釋迦如來應化事蹟卷一〉中看佛陀成道的故事傳奇   釋迦「垂跡」於娑婆世間,是為了利益和教化有情眾生,此大慈與大悲的彰顯,在有限生命中展現了無限光明,並成就了無

上的法身。   本書為第一卷《娑婆》,自〈釋迦垂跡〉到一直到佛〈成等正覺〉〈諸天讚賀〉,主要敘述了佛陀在成道之前之事蹟。   雖然漢傳佛教強調佛陀的神聖性、超越性、神通力,以及人天關係的連結,有些部分,從表面看來,甚至極類似神怪小說與神蹟奇事,如佛陀誕生過程〈九龍灌浴〉,以及佛成道之前的降魔〈魔女妶媚〉、〈魔軍拒戰〉、〈地神作證〉、〈菩薩降魔〉等,這些都使佛傳更具備了戲劇性效果。   但某些故事的背後,如〈空聲警策〉、〈路逢老人〉、〈道見病臥〉、〈路覩死屍〉、〈得遇沙門〉仍隱含著深刻的人生真理,以及基礎佛理與因果觀念等。而其中每一篇文與圖的呈現,都呈現了漢傳佛教文學「變文」與「變相」的特

色。   ※度化無分等別,如日耀大地,各處遍照   〈釋迦如來應化事蹟〉第二卷《度化》,說的是佛陀在成道之後的度化事蹟,以漢傳「五時說法」開展,因此首篇為〈華嚴大法〉,其後則為佛陀教化事蹟。   五時即:   一、華嚴時:如來初為大乘根器者,首宣說《華嚴經》,如日照高山之時,主要度化大乘菩薩,所以名華嚴時。   二、鹿苑時:如來說《阿含經》之處即鹿野苑,如日照幽谷之時,於鹿苑中說四諦法,化聲聞眾,所以名鹿苑時。   三、方等時:為說方等諸經,如日照平地,說維摩、楞伽等經,所以名方等時。   四、般若時:如日照禺中之時,廣說般若空慧之法,所以名般若時。   五、法華涅槃時:如日輪當午

,說法華、涅槃,所以名法華、涅槃時。   除了各教化的事蹟故事,也有一些個別事件的單獨簡短譯本,如《月光童子經》、《玉耶經》、《乳光佛經》、《貧窮老公經》,以及漢傳佛教僧人所著作或編篡類的《戒壇圖經》、《經律異相》,而這些都使得本書故事更為多元豐富。   ※萬法惟妙,如來以般若智慧覺醒眾生,成就人間淨土   〈釋迦如來應化事蹟〉第三卷《妙法》,說的是佛陀為了度化眾生,以眾妙門心法來淨化世間,而在聖凡之間宣說佛智慧,因此從首篇〈淨土緣起〉以至最後的〈般若真空〉,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佛陀教化眾生的事蹟,也能明白佛陀是要讓我們除妄心,竭愛源,生覺心,明法門,除淨諸煩惱,悟入圓覺性海。   第三卷的

佛傳有濃厚的漢傳佛教特色,除了獨特的人事物描述,還對漢譯大乘經典有輪廓性的概說。   ※世間無常,佛入涅槃展現無限光明,傳法世間   第四卷主要敘述佛陀入涅槃的事蹟,首篇以〈法華妙典〉點出《妙法蓮華經》,彰顯法華三乘同歸一乘的精神,令眾生成就「入佛知見」之意旨。除此之外,第四卷也多收錄涅槃經典,如《涅槃經》、《涅槃經後分》、《大般泥洹經》等,多取其中的經典故事為主。   除佛陀的涅槃精神,第四卷也有一部分特色在付法傳承上,此傳承系譜為漢傳佛教各教派法脈傳承的主要史料依據。   此卷也選取了《長阿含經》、《阿育王傳》、《處胎經》裡記載重要的史事,如琉璃王滅釋迦族、八王均分舍利、結集法藏、育

王起塔等。此外,還有其他人物、護法等故事。      ※圖文並呈,在連環圖文故事中領會佛陀的智慧   輯錄了釋迦佛傳故事208則,每則配以插圖,形象鮮明地向讀者展示了釋加如來從降世因緣、誕生、出家、修行、成道、說法、涅槃,以至佛法流入中國的整個過程。整部書緊密地以釋迦牟尼佛為主而展開,以事件發生的時間先後為順序,內容精采傳奇,十分好讀。   所呈現的圖畫刻印精美,人物鮮明,表情舉止多樣,形象塑造完全符合文字敘說,在清代人物版畫中,堪稱上乘之作。 各界的見證推薦   悲心及綿遠,舍利光煒燁。獨我生後時,餘波幸霑涉。—唐.太原王勃   歸命釋迦尊,圓滿清淨覺。—清.鎮國公永珊   ***

  惠敏法師 /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   常真法師 / 祖師禪林住持   猶記得三十年以前學佛初始,有日偶然翻閱古籍版畫《釋迦如來應化事蹟》,圖文並茂,人物鮮明,但文字深奧,很難閱讀理解佛陀的生平故事。法緣和合,遇緣則應。感謝柿子文化與撰文者黃健原博士的善用其心,歡喜推薦古今創新融合,企劃與修復的新版本《釋迦如來應化事蹟》,閱讀佛傳、認識佛陀在人間的傳奇與一生的故事,信願行圓滿生命清淨覺。—明毓法師 /世界佛教聯盟署理會長   初次拿到出版社寄來的佛傳圖畫書文稿,心中甚是驚喜,這才知道原來明清時期的古代人是以這樣的方式來了解佛傳與佛史,這不僅讓人想到古代人對於品德教育推廣,處處皆是用心,

那份熱誠使人不知不覺中,因為相應而感動不已。縱然此時已不見佛陀身相,但隨著此書,我尋覓著佛陀的步履,反覆思索著祂如何抉擇每一個人生關鍵,也反思著自己的生命,雖然身為中華品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深感弘揚正法任務的艱鉅,在推動品德教育的工作上更是步步艱辛,但一步一腳印,卻也步步蓮花,一點一滴淬鍊出自己內心的菩提宿願。也因而對於這份用心的著作出版品,末學更有著一份相知相惜。—眾印法師 /中華品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佛恩蓮社住持   ***   故事是最容易感化人心,佛典故事亦然,透過《釋迦如來應化事蹟》一系列圖文並茂的白話敘事,看佛陀從出生到成道、遊化人間感人的教化,將得以淨化人心、啟迪智慧,值

得所有佛教徒的流通典藏。—林建德 /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所長   看到這套書,就覺得很精彩,用淺顯的故事述說佛陀的一生,讓一般讀者都能清楚體會。更精彩的是,配上清朝乾隆年間流傳的摹刻版,這原本是存量極少的佛教古書,現在能重新整理出版,我個人認為光是這些摹刻圖,就值得珍藏了。—呂應鐘 / 國際華人超心理學會理事長   釋迦牟尼佛涅槃至今已有2600年,現今佛法融雜多元思想與派別,而閱讀此書,讓靈魂穿越時空重返唐朝,與古代佛教聖賢一同浸淫釋迦牟尼佛的靜謐圓滿,還元返本於佛法精神中。—宇色 / 「我在人間系列」作家、靈修、瑜伽士   龔詩文 /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       

      嚴愛群 / 國立東華大學英美文學系副教授   簡易濤 / 大千佛教文化社會企業公司董事長           葉樹姍 / 大愛電視副執行長兼廣電媒體總監   黃運喜 /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系主任及教授       陳英善 /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副教授   黃苡菱 / 可苡營養諮詢中心總營養師                 黃子佼 / 跨界王   曾文昌 / 《做鐵工的人》作者                       陳蔡慶 / 慈濟大學英語中心講師   陳怡銘 / 「中華經絡智慧養生協會」創會理事長       陳恬儀 / 輔仁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涂政源 / 《52個

覺醒的練習》等書作者               香草尼克 / YouTube頻道「talk2herb」創作人   孟庭葦 / 著名經典歌手   林聰明 / 南華大學校長   江昇翰 / 覺無憂藝術公司總監                       上官昭儀 / 療癒科學教育督導,美力系統創辦人  

《四大菩薩圖文書》之詮釋研究

為了解決文殊菩薩的故事 貧女 乞 齋的問題,作者徐瑜 這樣論述:

  四大菩薩信仰是大乘佛教中國化的重要特色。佛光文化出版的繪本系列當中,《四大菩薩圖文書》以白話文在綜合同類故事的基礎上以戲劇的方式重新改寫經典故事,並以手繪水彩技法呈現故事人物和場景畫面,創造出現代版的四大菩薩,方便人們從易懂的文字和生動的圖像當中管窺菩薩精神的全貌。  本論文第二章梳理四大菩薩從印度流傳到中國的整個歷史脈絡、名號由來、以及相關經典對於菩薩修行法門的描述來為整個研究提供完整的背景知識。第三章著重於《圖文書》的圖像研究,主要從創造詮釋學、圖像學以及符號學的角度對書籍的整體設計、色彩使用、構圖以及人物造型進行分析研究。第四章則是以戲劇學和敘事學理論,在講故事原文與原典和其他同類

故事進行互文參照,就故事內容的節選方式、故事結構的調整、故事情節的設置進行分析,最後系統歸納出四大菩薩利他的實踐必須透過善巧方便,而善巧方便又是在般若平等的空慧基礎上以四攝法來實現。  在圖像和文字改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筆者得出結論,因應時代審美心理的佛教藝術創作更能引發大眾的心靈共鳴,進而願意了解佛教圖像要傳達的佛法義理;契合當代人理解的故事改編才能加深人們對於菩薩精神的理解,並效仿他們,將菩薩行落實在生活當中。

日本眾佛解剖圖鑑

為了解決文殊菩薩的故事 貧女 乞 齋的問題,作者瓜生中 這樣論述:

~佛與佛教的世界,完全解析~ 認識佛像的辨別方法與佛祖們的根源 習得正確參拜法,令功德更圓滿!   日本的佛教信仰,宗派各異,遵循的經典也不同,但大體可視為大乘佛教的一支。   佛教最初起源自古印度,經歷多次內部分離後,約於西元一世紀的貴霜帝國時期,大乘佛教誕生了。「發願帶領眾生一同開悟」的大乘佛教,經由中亞、中國與朝鮮,傳入日本。   日本與臺灣同樣隸屬漢傳佛教的流行地域,兩地的信仰內涵又有哪些不同?   實際上,臺灣熟悉的佛教是以淨土宗、禪宗為主;日本佛教徒絕大部分屬於淨土宗與日蓮宗,此外也有為數不少的禪宗與密教派系。而在中國佛教早已消失的真言宗、法相宗等宗派,如今卻在日本傳承

至今。   可以說,認識日本佛教,同時也能拓展我們對於佛教世界的認知邊界。   本書根據佛教位階,將眾佛分為四大類,依序為最高位的【如來】,佛的見習生【菩薩】,以忿怒相渡世的【明王】,以及擔當佛的保全的【天部】,最後納入同樣廣為信眾崇拜的開悟修行者【羅漢與高僧】。分門別類,總計介紹超過70尊的佛祖,講述眾佛成為佛的緣起故事。   書中更搭配精美插圖,生動刻劃出更具人性的佛陀,不同於一般認知中的佛像插畫,展現莊嚴殊勝面貌的同時,更為首次踏入佛門領域的初學者帶來一分可親近感。   近年來,台日兩地不約而同地掀起一陣參拜佛像、鑑賞佛像的風潮。不僅博物館舉辦的佛像特展吸引人潮,就連出國旅行之際

,廟宇參拜也成為不可錯過的熱門觀光點。   不過,將佛像定位為「佛教藝術」的展覽形式,多半是以藝術品或古代美術的目光視之。然而佛像最原始的造像目的卻是作為信仰對象而造,尤其日本佛像以密教居多,當中更有完全不對外公開的祕佛。與純粹的藝術品不同,即便窮盡一生,恐怕也難以親眼一睹所有的佛像真貌;即便在網路發達的現代社會,佛像也鮮少透過影像媒介公諸於世。   本書的寫作,正是基於信仰的層面切入,而非單純勾勒佛像輪廓或闡述其美術意義。   日文常以「拜觀」來表述造訪寺院的行為,這意味著我們在禮佛時,並非只是透過視覺感官「觀賞」佛像,而是運用心之眼,觀照佛像形體背後的教諭。   期許讀者能透過本書

,打開內心的眼睛,在這延續多時的疫情年裡,能鎮定徬徨不安的心靈,獲得充實富足的內在。 本書特色   ◎本書架構分為如來、菩薩、明王、天部、羅漢與高僧五大項,從佛的起源、佛像造型與儀態,認識日本佛教一脈的信仰底蘊。   ◎全書採圖解形式,細節展示眾佛的手持器具、結印與衣著,快速掌握外貌特徵,不再為萬千佛像的真實身分所困惑。   ◎卷末收錄日本各地的代表性佛像,無論是想見證國寶,亦或規劃朝山巡禮,都可以從這裡開始。  

近代漢人的西藏觀:1912-1949

為了解決文殊菩薩的故事 貧女 乞 齋的問題,作者簡金生 這樣論述:

國際藏學界自1980年代末期起已有不少專著在探討西方人所建構出的特定西藏觀。藉助薩依德(Edward W. Said)東方主義的概念,大體而言,這些著作批判性地指出西方世界的西藏熱潮所隱含的東方主義傾向。數世紀以來,西方人已創造出一個神話的西藏、精神上虛擬的西藏。相較之下,在漢人如何塑造西藏形象這一問題上,卻只有極少的討論。從清末起,在西力的衝擊下,漢藏關係完全不同於以往模糊而特殊的天朝藩屬體系;自1912年起,從北洋政府至國民政府的歷屆中央政權,也未曾有效管轄過西藏。當辛亥革命推倒大清帝國後,現代中國關於國家疆界與民族成員的想像裡,始終包含著西藏,在當時的漢人政治與知識菁英看來,西藏仍是中

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將其主張與想像投射於過往的歷史。因此,在現代中國之民族國家打造的過程裡,西藏並未因其政治上脫離中國的掌控而空缺。西藏不斷地出現在各式各樣的官方檔案、撰著、考察調查報告、旅行日記等文本裡,形成時人認識西藏的知識來源。因此,本文的目的即是從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切入,探討漢人是如何書寫西藏與傳佈西藏的論述,以求填補這一議題在目前學界研究上的空缺。再者,辨識出漢人所持有的西藏觀,亦可與西方人之西藏觀做相互比較,以期與國際學界對此項已有不少討論的議題進行對話。民國時期漢人的西藏觀並非特異而斷裂地存在,因此也將探討漢人的西藏觀是否因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意識型態而有所變化。本文共分六章。第一

章「漢人對西藏的種族與地理之認識」,將先從清末至民國時期的中小學教科書入手。教科書文類裡的西藏形象,涵蓋本文要討論的三個議題:宗教、性別與社會。教科書的普羅性,足以證明在政治與知識菁英的上層知識之外,一般社會大眾接收到的西藏觀是最通俗的形式。教科書裡對西藏最重要的偏見是關於「喇嘛教」與「一妻多夫」的解釋,而教科書其實也是知識菁英的作品,這些作者通常又都是西藏問題與佛學研究的外行,所以教科書的寫作依據來自更專業的專家。其次,針對“Bod”、“Tibet”、「西藏」與「吐蕃」等幾個名詞作說明,並指出民國時人在討論西藏的歷史、種族與地理範圍的過程裡,都傾向於將西藏與中國及中華民族作連結。這些討論都與

漢人知識分子對中華民族為何的關心密切相關,同時也接收並再轉用來自西方與日本的知識,據以反駁各種不利於漢藏同源的說法。第二章「『主權關係』之下的『西藏問題』,主要依據已有的研究成果與相關檔案,說明北洋政府與南京政府在與西藏當局互動的過程,雙方在主權認知上的差異。相對於十三世達賴喇嘛對中國政府提出「檀越關係」的解釋,民國歷屆政府並未接受,而是堅持中國歷史上在西藏的權力是固有主權的一部分。在指出中藏雙方的不同認知之外,也藉由檔案、文獻中「漢藏」與「中藏」這些詞彙的變化,來說明國民政府其實並非一開始就意識到西藏的存在是國家之內民族差異的問題。由於英國始終是中藏交涉過程裡最關鍵的第三者,因此,對英國帝國

主義在西藏實力的想像,甚至可依據清中葉關於鐵路修築計畫的傳聞。西藏作為中國民國的一部分,當然也是國家進行現代化事業的一部分,故會依據官方的「籌藏」現代化計畫說明,在各種計畫裡,宗教與教育始終是最受關注的部分,這甚至還表現在同時身負國民政府情報收集之任的漢僧所勾勒的方案裡。漢人對西藏佛教、西藏社會與西藏婦女的負面認知,其實都有更久遠的來源。因此,第三章「西藏『喇嘛教』:佛國勝地?抑或婆羅門外道?」,討論自清代起的相關文獻。對西藏宗教的偏見,除了元、明、清三代以來所累積的負面評價外,從清中葉起魏源在《聖武記》裡就已經定下對西藏史與西藏佛教的錯誤敘述。到了清末,這些成見又加入來自當時日本與西方對印度

佛教及西藏佛教的「客觀」研究,從而將西藏佛教視為充滿怛特羅與巫術的迷信宗教。其次,要進一步分析,在當時另一股向西藏佛教密宗取經的熱潮裡,漢傳佛教僧俗各界及佛學專家對西藏佛教的看法。不同於過去研究關於民國時期漢藏佛教交流的看法,本文指出,即使是太虛本人也對西藏佛教有一定的排拒,太虛的弟子們對西藏佛教的看法也有批評與擁護的兩方。世俗的佛學菁英,更依據同時期外國的研究指出密宗乃婆羅門外道,試圖抵銷西藏佛教密宗的熱潮。第四章「封建之地與神權統治下的西藏」,分析的對象轉向當時關心西藏問題的俗世知識與政治菁英。由於他們更想診斷出西藏無法現代化的禍源,因此他們以「神權統治」和「封建主義」來形容西藏,喇嘛與土

司、貴族則是最大的攻擊目標。其次,特別以人類學及民族學者的實地研究為對象,這其實是當時對邊疆研究及邊政學風潮下的一部分。帶著解決邊政問題的心態,這些人類學者仍難放下對西藏佛教及土司的價值判斷。相對於此,李安宅夫婦則是特例。李安宅從藏人的宗教信仰來解釋藏人的政治及社會,這使得他對喇嘛與土司有較為寬容的看法,甚至認為西藏佛教寺院的教育制度,具有溝通漢藏文化的潛能。他對西藏文明前途的看法,是從藏人文化本位來思考。隨後再以1949年前後李有義、柳陞祺的藏學研究為例說明,雖然1949年在政治與意識型態上代表徹底的轉換,但是知識分子對西藏的認識,並未一下子完全跟著轉變。中共官方主張1950年進軍西藏的理由

,是為了解救西藏於帝國主義控制之下;封建農奴制的論述則是稍晚於1955年之後才正式宣示。這個變化正好與李有義的西藏研究方向相同。柳陞祺則是另一個對照。他的英文著作展現出與西方讀者對話的企圖,並受到西方西藏觀的影響。然而在新的政治情勢下,柳陞祺急遽地轉變他的西藏論述。第五章「情色化的西藏:對西藏婦女的情色化想像」,轉向漢人對西藏婦女與社會性別看法的問題。從清代起,清人就觀察到西藏社會裡不僅兩性分工角色顛倒,而且還有怪異的一妻多夫婚俗。因此,從清代到民國,描述西藏的作品都有著性別族群化的現象,並進一步擴散到康藏歷史地理的性別化。不過,由於西藏婦女的主動角色具有突破父權宗法社會的潛能,在民國時期漢人

婦女運動的脈絡下,反而又成為漢人追求兩性平等的想像素材。一妻多夫與喇嘛出家,又嚴重影響著西藏人口問題,男漢女藏的通婚模式正可革除此種負面的種族性。也就是說,康藏女性的性欲與康藏的人口問題需由國家進行監管。然而,在學術性的研究之外,更普遍的文本則是藉由西藏婦女與婚姻習俗來發揮漢人的獵奇想像,並創造出最不堪的情色化文本。這裡將以《西行豔異記》一書為案例,漢人通過創造一情色與妖魔的西藏來滿足漢人自我對異族的性征服。在討論一連串漢人對藏人他者的看法之後,第六章「來自他者的西藏觀」分析對象將轉向當時旅居中國內地的藏人與來自西方的文本。第一節「藏人論藏」將以兩個問題為中心,來探討藏人如何展示自身。首先是漢

藏歷史與康藏衝突。即使是同意國民政府對西藏的主權主張,然而藏人普遍習慣於檀越關係的歷史敘述。旅居中國內地的藏人一方面反對拉薩政府的「大西藏」計畫,另方面也企圖打出康人治康旗幟來反對西康地方軍閥,並在戰後提出對國家邊疆治理的看法。其次,旅居中國內地的藏人難以接受漢人對自身文化與社會習俗的貶抑,並對種族與性別上的偏見加以回擊。只是藏人自己的聲音終究屬於微弱。第二節再以另一種方式來比較漢人的西藏觀。由於西方人的著作無論是深度、廣度、趣味及情報認識上,都成為中國必須參考的對象,因此通過翻譯外國人的著作,是另一種理解西藏的途徑。外人的著作既可補充中文著作缺漏的不足,亦可洞悉外人對西藏侵略的企圖。但無論如

何,在中、西關於西藏的文本裡,中國與西方都是處於西藏之上的指導地位,為西藏開啟現代化的文明。最後,藉由分析當時曾有幾位藏人與西方人和漢人合作著述,藏人的自我表述,在跨語言的翻譯過程中又稀釋、轉化,從而附屬於漢人與西方人關於西藏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