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政治思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道家政治思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曹峰寫的 中國古代「名」的政治思想研究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傅武光所指導 燕麗的 論老子的修養思想及政治思想 (2019),提出道家政治思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老子、道家、政治思想、修養、反璞歸真、致虛守靜、清靜無為。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林俊宏所指導 袁承維的 王安石和司馬光的思維模式比較:以「理事不二」與「理一分殊」為觀照通孔 (2016),提出因為有 理事不二、理一分殊、王安石、司馬光、熙寧變法、理事關係、理氣關係、心性、義與利的重點而找出了 道家政治思想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道家政治思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古代「名」的政治思想研究

為了解決道家政治思想的問題,作者曹峰 這樣論述:

該書稿由作者關於先秦名學思想的若干論文集結而成,分上下兩篇:上篇總論,下篇個案研究。整書集中討論了名思想的歷史,名家的分類,倫理政治向度名家的政治思想代以來中國學術界名學研究乃至諸子學研究的目標和方法等問題。因此本書在先秦兩漢思想史代學術史兩重意義上都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曹峰   畢業于東京大學,文學博士。現為人民大學教師,研究方向為先秦名學與黃老道家思想。 序言 回到思想史——先秦名學研究的新思路 一 先秦秦漢之際“名”是一個流行的話題 二 為何以“名”的政治思想為研究物件 三 名家與名學研究走向偏差的歷史原因 四 “名”的政治思想研究之範圍與方法

附:本書概要 上編 與“名”相關的各種政治問題 第一章 關於名稱的政治禁忌 前言 一名稱與人之間的禁忌 二名稱與物之間的禁忌 餘論 第二章 作為一種政治思想的“形名論”、“正名論”、“名實論” 一作為一種政治思想的“形名論” 二作為一種政治思想的“正名論” 三作為一種政治思想的“名實論” 第三章 兩種名家 第四章 “名”與“法”的接點 前言 一戰國秦漢時期“名”“法”對舉的普遍現象 二“名”“法”對舉形成的原因--從思想史的角度 下編 個案的分析與研究 第一章 孔子“正名”新考 前言 一至今為止關於孔子“正名”的各種解釋 二《論語》中所見的“名”和歷史上關於孔子“正名”的引用 三孔

子“正名”是“名分”論和“名實”論嗎 餘論 第二章 《荀子》“正名”新論 前言 一不能簡單照搬西方學術概念研究《正名》篇 二為何要尋求“正名”,尋求怎樣的“正名”,誰能獲得“正名” 三怎樣才能獲得“正名” 餘論 第三章 《管子》四篇和《韓非子》四篇所見名思想研究 一為何以《管子》四篇與《韓非子》四篇為研究物件 二黃老道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徵 三《管子》所見君主與“名”的關係 四《韓非子》所見君主與“名”的關係 餘論 第四章 《黃帝四經》所見“名”思想之研究 前言 一《黃帝四經》所見“名”的分類 二《黃帝四經》中的“審名”活動 三“執道者”與“名”的關係 四“名”與“法”的關係 餘論 第五

章 《呂氏春秋》所見“名”的政治思想研究 一《呂氏春秋》的實用主義思想傾向 二前人對《呂氏春秋》所見名思想的研究 三要區別兩種“名家”和兩種名思想 四對《呂氏春秋?正名》之分析 五對《呂氏春秋?審分》之分析 餘論 第六章 《尹文子》所見“名”思想研究153 前言153 一《尹文子》的真偽問題154 二《尹文子》的思想屬性與成書時代 三《尹文子》名思想之集大成性 餘論171 結語173 附論一 《語叢》一、三兩篇所見“名”的研究 附論二 馬王堆帛書“物則有形”圖圓圏內文字新解 附論三 《老子》首章與“名”相關問題的重新審視――以北大漢簡《老子》 的問世 為契機 附論四 先秦道家的“無名”與“

有名” 附論五 回到諸子:無法之法 主要參考文獻一覽 中文部分(按拼音順序) 日文部分(按五十音圖順序) 後記  

道家政治思想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習近平帶著心腹胡春華、劉鶴,到重慶扶貧的玄機。貿易戰令既得利益者不滿,若大陸有反習勢力,地點會是西南霸王薄熙來的根據地重慶。六四屠城三十周年,華為和Leica這對拍檔,為這個特殊日子做了工作。習滅佛為要人人發錢寒。最不想香港人忘記六四的是習近平。既濟、未濟兩卦,人生修行的終極解脫。(完整文字版將會在節目後上載至易經講堂網頁)
#貿易戰 #坦克人 #重慶扶貧 #六四30週年
==========
如若你喜歡「易經講堂」節目,覺得內容有益世道人心,希望你能繼續收看、讚好、「訂閱及推介」易經講堂YouTube頻道,集腋可以成裘,謝謝支持與鼓勵。

易經講堂有限公司
香港上環郵政局郵政信箱33249號

I Ching Consultancy Limited
Sheung Wan Post Office P.O. Box 33249, 1/F West Exchange Tower, 322-324 Des Voeux Road Central, Sheung Wan, Hong Kong

網頁 Website: https://wmwong730.wordpress.com/gift
電郵 Gmail: IChingConsultancyLtd
==========
Wong Wai Man 2019年4月23日 星期二下午5:00

北京近日逼害宗教信仰的行動全面升級,大陸多地各類型的佛教造像接連被拆毀。這是繼各地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回教寺被破壞後的相繼行動。

在中華文化中,佛教有別於其他宗教。

自東漢後期傳入中土,佛教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蓬勃,在唐太宗時大盛。

佛教的哲學思想,和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天然揉合,成了我們今天的中華文化。

不需要是佛教行人,都會深信形而上的世界,有位神祇,像觀音菩薩,關注世間苦難的聲音。

習近平滅佛,想滅的,不是世界宗教的一宗一派,是貫徹中共1921在上海創黨後的舉動,要斬斷中華文化的血脈,大陸人民不能有高層次的道德追求,不能有個人的千秋理想,人人發錢寒,只能靠動物本能生存,便於中共統治。

所以,毛澤東批孔子,今日習近平也要禁老子,儒家道家都是罪。

他們一脈相承,其實,目標是徹底斬斷中華文化的根。

中美貿易談判,已經一年了。

美國完全沒有結束的意願,特朗普將習近平當猴子的耍弄。

他在等反習勢力在大陸集結,待兩派力量差不多時,美國才出手。他目標似乎不只習垮台,他要完結共產主義。

所以,特朗普說起習這個對手時,是輕佻的:
「不需要有貿易協議,美國也是贏家。」
「我對習說他是皇帝,習稱自己是主席;我說,沒有任期的主席就是皇帝了。習聽後很開心,打哈哈……」

這個時候,習近平帶著他兩個心腹,兩位副總理,胡春華和劉鶴,到重慶扶貧。

扶貧到重慶?

薄熙來出事前,重慶一直被視為上海後的奇蹟城市,有所謂的「重慶模式」。

貿易戰已令到改革開放得益者不滿,如果大陸有反習勢力,地點會是重慶,那是西南霸王的根據地。

這個時候,香港的中聯辦,竟然倒掛五星紅旗。

九七前,新華社香港分社門前的五星旗,可曾試過倒掛一天?

習近平定於秦王一尊之後,對外政策,令到周邊關係緊張。

但中共的敵人,始終在體制之內,這是他們的宿命。

習近平是老毛的好學生,不喜歡走資的鄧小平,改革開放派也不喜歡習近平。

今年是六四屠城三十周年,其實,大陸的政治山頭,和香港人,都沒有忘記這個日子。

華為和Leica這對拍檔,分別為這個特殊日子,做了工作。

華為出了最新手機型號P30 Pro, Leica出了微電影,鏡頭上反映了坦克人王維林。

似乎大家都不想忘記這個日子,香港人更不會忘記,因為六四改變了中共的國策,改變了對港政策,也改變了香港人的命運。

不想我們忘記六四的,還有習近平。

《周易》六十四卦,最後兩卦是六十三卦的水火既濟和六十四卦的火水未濟卦。

最後的既濟和未濟卦,都有一個「濟」字。「濟」是齊水而過,是渡河的意思,普濟眾生,知周萬物,道濟天下,是《易經》的聖人救世主張。

大乘佛教也重視「濟」,渡河,渡過輪迴苦海的方法,就是波羅蜜多。佛教行人用六種方法,是謂六波羅蜜多,渡過彼岸。

渡彼岸,即是過大川,《易經》很多爻辭,都說到「利涉大川」。

六十四卦最後兩卦,是對人生成敗的總檢討。人生修行的終極解脫,就是在既濟和未濟兩卦。

既濟,是搞掂了;未濟,是未解決。

成功只是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既濟,但下個階段還未搞掂,未解決。

生命如果以既濟為止,那人生便只是一個封閉的死局;但血肉人生其實是逆水行舟,永無止境。

既濟之後是未濟,即是說,即使你成佛,只是成佛之路既濟,但你為什麼成佛呢?目的是普渡眾生,這個工作永遠不完,永遠未濟。

所以,既濟未濟,根本就是一個卦,因為兩卦,既相綜,又相錯,又相互,又相交。六十四卦,只有這一組的關係是如此。

人生以「濟」為目的,就是要過江。濟是齊水而過,普渡眾生,苦海慈航,端看你本領夠不夠。

既濟未濟兩卦相綜,即相反角度看,完全不一樣。

如果既濟代表成功,未濟代表失敗,原來成功失敗,端視你從那個角度看。這邊看既濟,那邊看原來是未濟,人生成敗,要靈活一點看,不能只從一個固定角度看問題。

成功有時是下一階段大挫敗的開始。所以,成敗為一體兩面,互為因果。很多時候,看似未濟,但不要放棄,原來另一邊看,正是既濟。

2019年4月23日星期二下午5:00
你的收看、訂閱、讚好便是對「易經講堂」的支持,謝謝。

論老子的修養思想及政治思想

為了解決道家政治思想的問題,作者燕麗 這樣論述:

崇尚自然,主反璞歸真的老子,乃舉世聞名之真睿智者,不僅教吾人表現柔弱、愚魯,更教人無為、無我、居下、謙退、清虛,返回自然。老子思想不但擴大人類文化之廣度,更增強人類文化之深度,對人類而言,是一劑化解今日危機之良丹妙方。老子的思想旨趣,著重反省現實人生的困頓,其精神讓吾人在困頓危厄中得到心靈的淨化,並提振生命的活力;在禮教淪為教條而瀕臨崩潰之時,提供調養生息展現曙光之生機。老子主張「歸真返樸」,「致虛守靜」,棄造作而順任自然。《老子》一書雖僅五千言,然博大精深,本論僅針對「老子的修養思想及政治思想」如何以「道」修身,以「道」治政,於「道」中綰合修身、治政之關係,作深層的探討與剖析,希藉此一窺老

子的思想精髓。本論第二章採「系統研究」法,期對老子哲學之「基源」作一深入瞭解。第二章老子修養政治思想之理論基礎-「道」的特性與落實:「道寄寓虛無,生成萬物」、「道出自然,柔靜幽深」、「道成就萬物,不居其功」、「道的落實」。「道」與修養思想:「知足知止,不露鋒芒」、「慎重戒惕,致虛守靜」、「守道為貴,惟道是從」、「不自是,不自伐」、「知雄守雌,不為天下先」、「深明大道者,大智若愚」、「至柔入無間,知危避凶險」。「道」與政治思想:「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靜為天下正,萬民嚮往」、「以道蒞天下,治大國若烹小鮮」、「論兵以慈、儉、不敢先為三寶」、「治國不以威刑」。第三、四、五章均採「解析、歸納、

演繹」法,直扣「原典」,以明老子「心繫百姓」之基本關懷及老子「政治哲學」思想之重心。第三章老子的修養思想-終極目標:「虛、靜、柔、素樸」。修養的原則:「儉」。修養的方法:「減」-「損之又損」、「減去多餘的部分」、「恢復嬰兒的狀態」、「堵塞欲望之門」、「和光同塵」。第四章老子的政治思想-終極目標:「太上,不知有之」、「輔萬物自然,不敢為」。理想君主:「與道合一的聖人」、「聖人無名」。為政之道:「虛心實腹」、「不見可欲」。理想國度:「小國寡民」。第五章修養思想政治思想的關係-立基於同一基礎:「道即是無,無即是道」、「無蘊藏無限之有」、「以無的概念修身治國」。道德上「聖人」同時為政治上「聖君」:「謙

卑處下」、「功成不居」。總結《老子》一書,不僅適用個人,如「致虛守靜」、「柔弱勝剛強」、「知足常足」等哲理;更適用於治國如「絕聖棄智」、「以正治國」、「聖人為腹不為目」等方針。在位者必須以「清靜無為」之道來治理國家,亦即統治者需具備聖人-「去甚,去奢,去泰」之素養,去除私慾,謙卑自牧,不以自我為中心,才能使百姓得到安樂。

王安石和司馬光的思維模式比較:以「理事不二」與「理一分殊」為觀照通孔

為了解決道家政治思想的問題,作者袁承維 這樣論述:

從先秦至隋唐,士人常以「崇有」和「尚無」當作兩種價值。士人們大致上認為儒家談有,佛老論空無,並認定佛老為理身修心之學、儒家為治世之學。此一思想格局自安史之亂後開始改變,政經、社會、思想各個層面都出現變化,士人重新反思既有思想資源,尋求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這波士人反思所帶來的爭論,從對儒家之學的定位為起點,討論延伸至理身修心和治國各個層面,以韓柳為代表。韓愈以振興儒學為己任而嚴斥佛老,重新建立由內而外的人世規範;至於柳宗元,闡述「外儒內佛老」的思想格局,主張儒釋道的思想在不同面向各有其用。另外,柳宗元接受世界不斷流轉的觀念,帶有變遷的歷史觀。韓柳代表士人的兩種努力,嘗試串連「內與外」、「個人與

群體」等二元面向,之所以出現韓柳所代表兩種思維模式,源於士人面對三教的不同態度,「理事關係」是相關思考的結果,分為「理事不二」和「理一分殊」兩種模式。唐宋變革後,士人成為政治參與的主力,「理事不二」和「理一分殊」兩種思維模式隨之而生。士人因思維模式的不同,影響他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處理問題。本文認為透過研究王安石和司馬光的思維模式,以及展現在「為學」和「論政」兩個層面的爭論,是最為適合的例證。兩人均曾主導國是,並引領不同學風,具有足夠資料供吾人探索和應證。宋朝建立後,宋太祖重文輕武,經歷上百年之後,士人於朝廷掌握權力,又在地方形成仕紳階層。他們介於國家與社會間,掌握權力和資源。至北宋中期時,

朝廷苦於國用不足和兵農不修等問題。神宗即位後,重用王安石發動變法,由朝廷主導,將改革焦點放在打擊既有豪強對資源的壟斷。以王安石和司馬光為首,在汴京和洛陽聚集了兩批士人,對如何改革時局建立兩種不同論述。在不同的學術傾向或政治態度的背後,反映新入體制之士人協助君主和仕紳階層爭奪資源。這兩群士人看似各自掌握政統和道統,均企圖同時掌握學術和政治上的優勢,熙寧變法時的政策論爭,大致便是源於此一背景的產物。本文以王安石、司馬光為代表,發現「理事不二」和「理一分殊」兩種理解,源於兩人對「理氣關係」的不同詮釋。在「理在氣中」論述的影響下,王安石採取「和同」理解看待萬物。他肯定萬物差異存在的合理性,強調「超越差

異而復歸」,在論述時,由下而上和同萬物;在「理在氣先」論述的影響下,司馬光採取「別異」理解看待萬物,認為「道」體現著「中」之性,「萬物」中唯有具「中和」之性者符應於「道」。他習於在相異事物中找尋符合理想者,在論述時,由上而下區辨事物的差異。王安石和司馬光秉持不同的論述方式,展現在「常與變」、「性與情」和「義與利」等議題之上,進而影響了他們如何看待熙寧變法中「選才」、「富國」和「強兵」等面向。經本文研究可發現,王安石和司馬光論政的差異並不在於變革與反變革,而是變革幅度,以及朝廷角色的設定不同。在「為與不為」的議題方面,王安石和司馬光分別主張「主動」作為與「被動」作為;在「如何而為」的議題方面,王

安石和司馬光分別強調「擴張」和「節制」的行動策略。在熙寧變法的不同面向中,兩人大致都維持一貫的特色,反映兩人爭執朝廷是否需要主導,影響仕紳階層原本具有的政經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