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歌作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旗歌作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擎天寫的 風起雲湧一九四九【附兩岸史觀】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音樂偵探社》 世界冠軍國歌?! - 自由評論網也說明:你相信嗎? 國旗歌歌譜。(劉美蓮提供). 時光得回溯到一九三六年柏林奧運。熱愛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班 黃玲玉所指導 楊書豪的 臺灣軍歌之研究(1949-2010) (2010),提出國旗歌作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軍樂、軍歌、臺灣軍歌、軍歌創作。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音樂研究所 林清財所指導 李文堂的 臺灣軍歌發展研究(1949~1991) (2008),提出因為有 軍歌、編創、填詞歌、集體創作倫理觀的重點而找出了 國旗歌作詞的解答。

最後網站黃自外孫來台首次聽國旗歌 - 中國時報則補充:「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炎黃世冑,東亞稱雄」台灣人耳熟能詳的《中華民國國旗歌》,不僅是升降旗典禮時會聽到,更陪著台灣選手在世界賽事取得好成績時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旗歌作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風起雲湧一九四九【附兩岸史觀】

為了解決國旗歌作詞的問題,作者王擎天 這樣論述:

  一九四九是個什麼樣的年代?除了近二百萬人大遷徙、除了中共建國,一九四九年還發生了什麼事?   本書以兩種完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一九四九,您可以看看國民黨怎麼說一九四九,也可以聽聽共產黨怎麼說1949,還可以知道在這大變亂的一年,隱匿在縫隙中的小小故事。為國旗歌作詞的戴季陶是怎麼死的?轉進台灣或奔投中共的國民黨將領如何度過餘生?國共和談永遠談不攏的關鍵點是什麼?北平何時更名為北京?解放軍得以進入城市、鄉村靠的都是武力嗎?歷史上真的有太原五百完人?你,真的了解一九四九嗎?   本書特按月、日編排記事,並旁及該日事件前因後果。如果您對耙梳史實有極大興趣,可將本書作為參考工具,按月、日索引

出在您心中歷史地圖的重要大事。此外,書中也附加實用表格與文字流程圖,將繁瑣的歷史事件圖表化;並記錄同時代國際間發生的大事,讓您完整掌握一九四九這一年的脈動。   了解歷史,是關懷當世的一個過程。本書透過看似對立的兩造觀點,試圖讓長期以來懷有誤解的兩岸人民,能認識對方的立場、知曉對方的傷痛。二十一世紀的兩岸中國人,當在相互理解下攜手並進,創造出毫無犧牲的雙贏效益。   徐蚌會戰與淮海戰役,失陷與解放,背叛與起義,反美投共與倚美排共,都是一九四九。學生也好、上班族也好、文史工作者也好,大家都應該知道一九四九的史事,更應以國際的視野,關懷過去,展望未來。 作者簡介 王擎天   美國UCLA碩、博士,

台灣數學教育界巨擘,深入研究「LT智能教育法」,並且榮獲英國City & Guilds國際認證。作為現代知識的狩獵者,平日極愛閱讀、也熱愛創作,是個飽讀詩書的全方位國寶級大師。雖然主修數理,對文史卻有極大興趣,每天晚上都要研讀歷史至少兩小時,二十年來堅持不輟。勤學之故,家中藏書高達二十五萬冊,並在歷史、創意、教育、科學等範疇都有鉅著問世,主要史學著作有:《赤壁青史,誰與爭鋒?》、《讀歷史.學謀略》、《從21世紀看世界大國的崛起與沒落》等。   除了寫書,他也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首創的「全方位思考學習法」,徹底顛覆傳統填鴨式教育,已令五萬人成為社會菁英。在課堂上,學生最愛聽他講的歷史小

故事,其獨到的歷史見解總是令學生意猶未盡,幾乎忘卻這是一堂數學課。   由於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與廣闊視野,曾多次受邀至北大、清大、交大等大學及香港、新加坡、東京及國內各大城市演講,獲得極大迴響。現為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會首席顧問,是中國出版界第一位被授與「編審」頭銜的台灣學者,並榮選為國際級盛會——馬來西亞吉隆坡論壇「亞洲八大名師」之首。

臺灣軍歌之研究(1949-2010)

為了解決國旗歌作詞的問題,作者楊書豪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臺灣軍歌(1949-2010)為研究對象,這些臺灣軍歌是指國民政府遷臺後所創作並傳唱於軍中的軍歌,而這些軍歌和臺灣一同見證了許多歷史,從臺灣軍歌的研究可以讓我們更瞭解臺灣的文化和歷史,也更能體認軍人在整個國家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存在的價值。 第一章軍歌概論,以文獻探討為主,對軍樂作概述,將軍歌定義先作釐清,並從中國軍歌之沿革開始研究,進而到國民政府遷臺之後所創作的軍歌歷程逐一說明,以期瞭解整個軍歌的發展歷史。 第二章臺灣軍歌之詞曲作者與作品,透過資料的蒐整,將臺灣軍歌的作者作一整理,歸納出重要的軍歌詞曲作者,以期尋找出共通性,俾利軍歌創作之參考與研究。 第三

章臺灣軍歌歌詞之結構,透過歌詞大意、歌詞釋義的分析,將軍歌依歌詞類型作分類,透過這樣的分析,尋找出更多創作題材,以供後續作詞者參考。 第四章臺灣軍歌曲調之形式,透過樂曲分析,探討臺灣軍歌創作的素材,以供後續作曲者之參考。 第五章臺灣軍歌未來之發展,主要是針對臺灣軍歌與社會變遷的影響作探討,將臺灣軍歌作品與臺灣歷史作一連結,並藉由其他不同素材的加入,探討未來臺灣軍歌創作的方向,以期創造出更貼近於官兵的新一代臺灣軍歌。 本論文主要以文獻蒐集、整理、分析、歸納、統計、比較、研究等方法完成,筆者期盼透過各項蒐集、整理及分析,讓大眾了解這些臺灣軍歌的樂曲特色及其存在價值,讓大家都能更加

體會這塊平常較少接觸的軍中音樂,也希望能給予現在及未來臺灣軍歌創作者一些正向的參考。

臺灣軍歌發展研究(1949~1991)

為了解決國旗歌作詞的問題,作者李文堂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探討臺灣1949~1991年間,在戒嚴及動員戡亂兩種體制下,軍歌發展之特色為目的。透過資料分析(開放編碼)、結構概念(主軸編碼)及統整論述(選擇編碼)等程序將軍歌文獻資料化為:軍歌的編創、類別、內容、分期、流播與影響等六個研究向度。從檔案研究中發現:軍歌在編創、審查、修正過程中,已注入集體創作的元素,作品已非原創,衍生出集體創作的倫理觀,其著作權有的仍歸原著者,有的則署名單位主官;依屬性、功能將軍歌概分九大類;藉音樂分析瞭解軍歌的結構與風格演變並證實1949~1991年間,軍歌風格變化不大,無法做進一步分期;軍歌透過人、報章、雜誌、電臺到電視流播,被納入各項教材,軍歌編創家帶動臺灣流

行歌及兒歌發發展。臺灣在1949~1991年間,軍歌在調性上雖然以大調為主,但是小調在軍歌領域上的表現並不亞於大調;軍歌在節拍上雖然以2/4拍、4/4拍為主,但是軍歌也有三拍子的歌曲;還有對於軍歌複音的理解,都是值得延續探討的課題。